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!

让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遍地开花

来源:中医药管理一处 发布时间 : 2025-10-14 16:11

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,其蕴含的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特色诊疗技术,如针灸、推拿、拔罐、中药贴敷等,千百年来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。中医适宜技术以其操作简便、疗效确切、成本低廉的优势,天然契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,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有效抓手。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加速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,对于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、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具有深远意义。

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现状与挑战

基层是中医药服务触达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近年来,我国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,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。传统中医疗法如针灸、推拿等在慢性病管理、康复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,深受基层群众欢迎。

然而,基层中医药服务仍面临结构性矛盾:一是服务能力不均衡,乡村地区尤为薄弱;二是人才短缺突出,基层中医医师人才短缺,乡村医生中医药技能培训覆盖率低,部分地区仍存在“有馆无药、有药无人”现象;三是服务手段单一,中药饮片配置不全、适宜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,制约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。随着群众健康需求从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延伸,基层中医药服务在预防、治疗、康复一体化链条中的作用亟待强化。

政策赋能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

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,将其作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。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》明确要求“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,用3年左右时间,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、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,及时向社会发布。”同时,《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》进一步明确,坚持中西医并重,扩大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,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,力争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、配备中医医师,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。80%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。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“落地生根”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,标志着基层中医药服务从“广覆盖”向“高质量”转型。

四大举措筑牢基层中医的服务网底

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,需以体系建设为支撑、人才培育为关键、模式创新为路径、政策保障为动力,形成环环相扣的立体化推进格局。

构建县域统筹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基础支撑。县级中医医院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枢纽,要通过“两专科一中心”建设,建成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,配备标准化实训场地与师资团队,建立“县级示范—乡镇实训—村级应用”三级网络。向上对接省市级专家资源,引入60项以上成熟技术标准,向下通过分层培训,确保乡镇卫生院至少掌握10项、村卫生室至少掌握6项适宜技术,形成“县带乡、乡带村”的技术下沉通道,使艾灸、耳穴埋豆等技术从县域向乡村末梢延伸。

实施分层分类的人才培育工程是核心突破。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、技能单一的问题,要实施“医疗卫生强基工程”,建立“理论+实操+临床”三位一体培训体系。对非中医专业人员开展“西学中”培训,聚焦基层常见高发病种,系统传授中医辨证思维与经典方剂应用,确保其掌握理、法、方、药核心知识。同时,组织省市级专家通过“走教式”服务深入基层,对乡村医生实行“集中实训+下乡带教”,重点培训推拿、贴敷等对症技术,突出“实用性”与“适宜性”,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规范性与临床疗效。

创新防治康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关键路径。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从单一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,将适宜技术深度融入健康管理全链条: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,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技术包,如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穴位按摩干预方案,为孕产妇提供中医产后康复服务,为老年人提供艾灸防跌倒调理;在全科门诊推广中西医协同诊疗,对术后患者运用“推拿康复+药膳调理”组合疗法。此外,利用“互联网+中医药”技术,开发适宜技术操作视频库,普及居家适用的简易技术,推动中医药服务从机构向家庭延伸。

完善多元协同的政策保障机制是持久动力。在政策层面形成多维度支持体系,实行财政倾斜,对开展适宜技术的基层机构给予服务量补贴,引导其扩大技术应用范围;用好医保杠杆,将符合条件的40项以上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目录,降低群众自付比例,提升使用意愿;强化考核导向,将技术开展种类、服务覆盖人次等指标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,与资源配置、人员激励挂钩。以此形成“需求侧减负、供给侧增能”的双向驱动,既让群众“用得起”中医适宜技术,又让基层机构“有动力”推广技术,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生态。

让中医适宜技术惠及更多基层群众

中医适宜技术的基层推广,本质是将中医药的“根”深植于群众健康需求。随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、人才队伍日益壮大、服务模式持续创新,基层中医药服务正从“可及性”向“优质性”跃升。未来,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,提升群众“信中医、用中医”的自觉;深化医联体建设,推动优质资源下沉,让县域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精准化的中医药服务。

健康乡村建设离不开中医药赋能。当一根银针、一罐艾灸、一贴敷药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“标配”,中医药的智慧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,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基层防线。未来,在政策引领与基层实践的双向发力下,中医适宜技术必将成为基层群众“看得上病、看得好病、少生病”的重要保障,让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在基层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(李治钢 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)

 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)

附件下载: